生產(chǎn)廠家詳解錫膏配方設(shè)計降低焊接缺陷率
來源:優(yōu)特爾錫膏 瀏覽: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29
錫膏配方設(shè)計是降低焊接缺陷(如虛焊、橋連、空洞、焊點不飽滿等)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核心在于通過優(yōu)化焊錫粉末、助焊劑及兩者配比,匹配焊接工藝需求(如基板類型、元件尺寸、回流曲線),提升潤濕性、印刷性和熔融穩(wěn)定性,關(guān)鍵配方要素展開具體設(shè)計思路:
焊錫粉末:從根本上決定焊接可靠性
焊錫粉末占錫膏總質(zhì)量的85%-90%,其合金成分、粒度分布、形貌及氧化度直接影響熔融流動性、潤濕性和焊點強度,是減少缺陷的基礎(chǔ)。
1. 合金成分優(yōu)化:匹配工藝與可靠性需求
不同合金的熔點、潤濕性、機械性能差異顯著,需根據(jù)焊接場景(如高溫/中溫、無鉛/低銀)針對性設(shè)計:
減少虛焊/焊點不飽滿:優(yōu)先選擇低熔點、高潤濕性合金。
例如,無鉛體系中,Sn-3.0Ag-0.5Cu(SAC305)潤濕性優(yōu)于Sn-0.7Cu(熔點更高、流動性差),適合細間距元件;中溫場景可選Sn-58Bi(熔點138℃),但需添加0.1%-0.3%Ag抑制Bi的脆性,避免焊點開裂。
降低空洞率:添加微量合金元素(如Ni、Ge、Sb)。
例如,Sn-Ag-Cu中加入0.05%Ni可細化晶粒,減少熔融時的氣體包裹;Ge(0.01%-0.03%)可降低焊錫表面張力,促進氣體逸出,尤其適合BGA/CSP等易產(chǎn)生空洞的元件。
抑制橋連:對細間距(<0.4mm)元件,可降低Ag含量(如SAC105:Sn-1.0Ag-0.5Cu),減少熔融焊錫的流動性過度(Ag含量過高會提升流動性,易導致橋連)。
2. 粒度與形貌:提升印刷精度與熔融一致性
粉末的粒度分布(PSD)和形貌決定錫膏的印刷性(如鋼網(wǎng)開孔填充、抗塌陷性)和熔融時的“協(xié)同性”:
粒度分布:優(yōu)先選擇“窄分布”粉末(如325-500目,D50=20-30μm),避免粗粉(>50μm)堵塞細鋼網(wǎng)開孔,或細粉(<10μm)過多導致氧化度升高(比表面積大)。例如,01005元件焊接需500-635目超細粉,確保印刷后焊點成型精準,減少橋連;大焊盤(如QFP)可混用325目粗粉,提升填充量。
形貌:球形粉(圓度≥0.85)優(yōu)于不規(guī)則粉(如片狀、 dendritic)。
球形粉堆積密度高(減少空隙),印刷時不易卡網(wǎng),熔融時流動性更均勻,可降低因粉末堆積不均導致的虛焊或局部過熱。
3. 氧化度控制:保障潤濕性的“第一道防線”
粉末表面氧化層(SnO?)會阻礙焊錫與焊盤的浸潤,是虛焊的主要誘因。
配方設(shè)計需嚴格控制氧化度(<0.05%,最好<0.03%):
生產(chǎn)環(huán)節(jié):采用惰性氣體(N?)保護霧化制粉,減少粉末暴露于空氣的時間;
后處理:添加微量抗氧化劑(如有機錫化合物),在粉末表面形成保護膜,尤其適合儲存周期長的錫膏。
助焊劑:調(diào)節(jié)界面反應與工藝適配性
助焊劑占錫膏質(zhì)量的10%-15%,由溶劑、活化劑、觸變劑、成膜劑等組成,其核心作用是去除氧化層、調(diào)節(jié)錫膏流變性、輔助焊錫鋪展,直接影響橋連、空洞、殘留物缺陷。
1. 活化劑:精準去除氧化層,避免“過度/不足”
活化劑是去除焊盤(Cu、Ni/Au)和焊錫粉末表面氧化層的關(guān)鍵,需根據(jù)基板類型匹配活性強度:
針對OSP基板(有機防護膜):OSP膜易高溫分解,需弱酸性活化劑(如己二酸、癸二酸),避免強酸性(如鹽酸鹽)腐蝕Cu層導致焊點發(fā)黑或空洞。
針對ENIG基板(鎳金層):鎳層易形成NiO,需中等活性活化劑(如二甲基胺鹽酸鹽+有機酸復配),既去除NiO,又不腐蝕Au層(防止“金脆”)。
避免殘留腐蝕:采用“低殘渣活化體系”,如將無機活化劑(如NH?Cl)替換為有機胺鹽,減少焊接后導電性殘留物,降低電遷移風險。
2. 溶劑與揮發(fā)速率:匹配回流曲線,減少氣泡/空洞
溶劑(如乙二醇乙醚、松油醇)的揮發(fā)速率需與回流曲線的預熱段(80-150℃)匹配:
揮發(fā)過快:預熱階段溶劑大量揮發(fā),導致錫膏變干、失去流動性,焊錫無法充分鋪展(虛焊);
揮發(fā)過慢:高溫熔融階段(>200℃)溶劑劇烈揮發(fā),產(chǎn)生大量氣體,氣體被困在焊點中形成空洞(尤其BGA焊點)。
設(shè)計思路:采用“混合溶劑體系”,如低沸點溶劑(沸點120-150℃,占30%)負責預熱段快速揮發(fā),高沸點溶劑(沸點180-220℃,占70%)緩慢釋放,確保熔融時無劇烈產(chǎn)氣。
3. 觸變劑與流變性:抑制橋連,提升印刷抗塌陷性
觸變劑(如氫化蓖麻油、氣相SiO?)決定錫膏的“觸變性”——印刷時(受剪切力)粘度降低,易填充鋼網(wǎng);印刷后(無剪切力)粘度回升,保持形狀不塌陷,是細間距元件(如0.3mm pitch QFP)防橋連的關(guān)鍵。
優(yōu)化方向:觸變指數(shù)(TI=10rpm粘度/100rpm粘度)控制在2.5-4.0:TI過低(<2.5),錫膏易塌陷導致橋連;TI過高(>4.0),印刷時易堵網(wǎng)、缺錫。
增加少量聚合物增稠劑(如聚酰胺),進一步提升高溫(100-150℃)下的抗塌陷性,避免預熱階段錫膏因軟化而流動過度。
4. 成膜劑:保護焊點,減少后續(xù)氧化
成膜劑(如松香、合成樹脂)在焊接后形成一層保護膜,防止焊點氧化,同時影響殘留物的“清潔度”:
對“免清洗工藝”:選擇低分子松香或氫化松香,殘留物少且呈非粘性,不吸附灰塵,減少電性能隱患;
對高可靠性場景(如汽車電子):添加硅氧烷類成膜劑,提升保護膜的耐溫性(-40-125℃)和耐濕性,避免焊點在惡劣環(huán)境下失效。
焊錫粉末與助焊劑的配比優(yōu)化;
金屬含量(粉末占比)需平衡印刷性與焊接效果:
金屬含量過高(>90%):錫膏粘度大,印刷時易出現(xiàn)“缺錫”(尤其細鋼網(wǎng)),焊接后焊點填充不足(虛焊);
金屬含量過低(<85%):助焊劑過多,熔融時氣體揮發(fā)量增大,空洞率上升,且焊點強度降低(焊錫量不足)。
常規(guī)設(shè)計:細間距元件(<0.4mm)用88%-90%金屬含量(保證印刷成型);大焊盤(如電源模塊)用85%-87%(提升潤濕性,減少虛焊)。
錫膏配方設(shè)計需“靶向優(yōu)化”:通過焊錫粉末的合金成分、粒度控制解決潤濕性和熔融穩(wěn)定性問題;通過助焊劑的活化劑、溶劑、觸變劑調(diào)節(jié)界面反應和工藝適配性;最終通過金屬含量平衡印刷與焊接效果。
需結(jié)合具體工藝(如回
流曲線、鋼網(wǎng)設(shè)計)和基板/元件特性,實現(xiàn)“配方-工藝-缺陷”的閉環(huán)控制,從源頭降低焊接缺陷率。
上一篇:無鉛中溫錫膏的工藝窗口優(yōu)化與溫度曲線控制
下一篇:詳解無鉛中溫錫膏的助焊劑配方優(yōu)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