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鉛錫膏的常見缺陷(如虛焊、葡萄球現(xiàn)象)及解決方案
來源:優(yōu)特爾錫膏 瀏覽: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02
無鉛錫膏在SMT焊接過程中,由于其熔點高、潤濕性稍差、易氧化等特性,容易出現(xiàn)多種缺陷。
針對虛焊、葡萄球現(xiàn)象(焊球)、空洞、橋連、立碑等常見缺陷,分析成因并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,幫助提升焊接可靠性。
虛焊(Cold Solder Joints)
表現(xiàn)
焊點外觀可能呈現(xiàn)灰暗、粗糙或不飽滿狀態(tài),看似連接但實際結合強度極低,導電性差(易斷路或接觸不良),受力后易脫落。
主要原因
1. 焊盤/元件引腳氧化:銅焊盤或元件引腳表面形成氧化層(CuO/Cu?O),阻礙焊錫潤濕(無鉛焊膏對氧化更敏感)。
2. 助焊劑活性不足:助焊劑無法有效去除氧化層,或因儲存不當(如過期、吸潮)導致活性下降。
3. 回流焊溫度不足:峰值溫度未達到焊膏熔點(如SAC305需≥217°C),或液相線以上時間(TAL)過短(<30秒),焊錫未完全熔融。
4. 焊膏量不足:鋼網開孔過小或變形,導致焊膏印刷量不足,無法形成有效焊點。
5. 升溫速率過快:預熱階段升溫過急(>4°C/秒),焊膏中溶劑劇烈揮發(fā),沖散錫粉,導致局部焊錫量不足。
解決方案;
1. 預處理去除氧化層:焊盤可做OSP(有機保護)、鍍鎳金處理;元件引腳優(yōu)先選擇鍍錫或無鉛鍍層,避免裸銅長期暴露。
2. 選用高活性助焊劑:針對氧化敏感場景(如汽車電子),選擇免洗型或中等活性助焊劑(ROHS合規(guī)),并嚴格控制儲存條件(0-10°C冷藏,開封后4小時內使用)。
3. 優(yōu)化回流焊曲線:確保峰值溫度高于焊膏熔點30-50°C(如SAC305設為245-260°C),TAL控制在30-60秒;預熱速率降至1-3°C/秒,避免溶劑飛濺。
4. 調整印刷參數(shù):根據元件尺寸匹配鋼網厚度(如0402元件用0.12mm鋼網,BGA用0.15mm),定期檢查鋼網開孔是否堵塞或變形。
葡萄球現(xiàn)象(焊球/錫珠,Solder Balls)
焊點周圍或焊盤之間出現(xiàn)獨立的小錫球(直徑通常<0.3mm),可能導致短路或可靠性隱患(尤其細間距元件)。
1. 預熱階段溶劑揮發(fā)過快:升溫速率過高(>3°C/秒),焊膏中溶劑未充分揮發(fā),高溫時劇烈沸騰,將錫粉沖濺出焊盤區(qū)域。
2. 焊膏印刷量過多:鋼網開孔過大或印刷壓力不均,導致焊膏溢出焊盤,回流時多余錫粉形成錫珠。
3. 焊膏污染或氧化:錫粉暴露在空氣中吸潮、氧化(錫粉表面形成SnO?),或混入雜質(如PCB粉塵),導致焊錫無法均勻鋪展。
4. PCB焊盤設計缺陷:焊盤間距過?。?lt;0.1mm)、阻焊層(綠油)覆蓋不良(如阻焊層邊緣與焊盤間距<0.05mm),導致焊膏溢出后無法約束。
5. 焊膏觸變性能差:觸變指數(shù)(TI值)過低(<2.0),印刷后易塌陷,錫粉擴散至焊盤外。
解決方案
1. 優(yōu)化預熱曲線:預熱階段緩慢升溫(1-2°C/秒),延長預熱時間至80-120秒,確保溶劑充分揮發(fā)(殘留量<5%)。
2. 精準控制印刷量:根據焊盤尺寸設計鋼網開孔(開孔面積為焊盤的80-90%),調整印刷壓力(5-10N)和刮刀速度(20-50mm/s),避免焊膏溢出。
3. 保護焊膏質量:錫粉開封后需在氮氣保護下使用,印刷后2小時內完成回流(避免吸潮氧化);選用3號以上細錫粉(粒徑20-38μm),減少氧化風險。
4. 改進PCB設計:焊盤間距≥0.15mm,阻焊層邊緣距焊盤≥0.08mm,避免焊膏擴散至非焊接區(qū)。
5. 選用高觸變焊膏:觸變指數(shù)TI≥2.5,印刷后形狀穩(wěn)定,減少塌陷(可通過“焊膏坍塌測試”驗證:25°C下放置30分鐘,高度保持率≥80%)。
空洞(Voids)
焊點內部或底部出現(xiàn)氣泡(X-Ray檢測可見),空洞率過高(>10%)會降低焊點強度和導熱性,尤其影響B(tài)GA、CSP等大面積焊點。
主要原因;
1. 助焊劑揮發(fā)不充分:預熱時間過短(<60秒),助焊劑中低沸點溶劑未完全排出,回流時高溫形成氣體被困在熔融焊錫中。
2. 焊盤/錫粉氧化:焊盤氧化層未被助焊劑清除,或錫粉表面氧化(SnO?)導致潤濕性差,氣體無法逸出。
3. 峰值溫度過高/時間過長:高溫下焊錫氧化加劇,或助焊劑提前分解,失去“排氣通道”作用,氣體滯留形成空洞。
4. 焊膏中助焊劑比例不當:助焊劑含量過低(<8%),無法有效包裹錫粉并排出氣體;過高則殘留過多,阻礙焊錫融合。
解決方案;
1. 延長預熱與恒溫時間:預熱階段確保溫度均勻(PCB各點溫差≤±5°C),恒溫時間延長至80-120秒,促進溶劑充分揮發(fā)。
2. 氮氣氛圍回流:氧含量控制在500ppm以下,減少焊錫氧化,改善潤濕性,幫助氣體逸出(可使空洞率降低30-50%)。
3. 優(yōu)化峰值參數(shù):峰值溫度降低5-10°C(如SAC305從260°C降至250°C),TAL縮短至30-40秒,減少氧化和助焊劑分解。
4. 匹配焊膏成分:選擇助焊劑含量8-12%的焊膏,且助焊劑需具備低揮發(fā)殘留特性(如免洗型,殘留量<0.5%)。
橋連(Bridging)
相鄰焊點(如QFP引腳、0201元件)被熔融焊錫連接,形成短路,是細間距元件(引腳間距<0.5mm)的高發(fā)缺陷。
主要原因;
1. 焊膏量過多:鋼網開孔過大或印刷偏移,導致相鄰焊盤間焊膏相連,回流時形成橋接。
2. 焊膏觸變性能差:印刷后塌陷(如TI<2.0),錫粉向相鄰焊盤擴散。
3. 回流焊升溫過快:高溫階段焊錫快速熔融,流動性過強,超過焊盤約束范圍。
4. 焊盤設計不合理:引腳間距過?。?lt;0.4mm)、焊盤寬度過大,或阻焊層未有效隔離相鄰焊盤。
解決方案;
1. 縮減鋼網開孔:細間距元件(如0.4mm pitch QFP)鋼網開孔寬度設為引腳寬度的70-80%,長度比引腳短0.1mm,避免焊膏溢出。
2. 提升焊膏觸變性:選用TI≥3.0的焊膏,印刷后形狀穩(wěn)定,減少塌陷(可通過“黏度測試”驗證:轉速10rpm時黏度>100Pa·s)。
3. 控制升溫速率:高溫階段(從180°C到峰值)升溫速率降至1-2°C/秒,避免焊錫流動性失控。
4. 優(yōu)化焊盤設計:引腳間距≥0.5mm,焊盤寬度≤引腳寬度的80%,阻焊層隔離間距≥0.1mm。
片式元件(如電阻、電容)一端翹起,另一端仍與焊盤連接,形似“墓碑”,常見于0402以下小尺寸元件。
主要原因
1. 元件兩端焊盤不對稱:焊盤大小、形狀差異導致熱容量不同,一端焊錫先熔融,拉力不均將元件拉起。
2. 焊膏量不均:兩端焊膏印刷量差異大(如一端多一端少),熔融時收縮力不平衡。
3. 回流焊溫度不均:PCB局部溫差大(如靠近加熱管區(qū)域升溫快),導致元件兩端焊錫熔融時間差>0.5秒。
解決方案
1. 對稱設計焊盤:確保元件兩端焊盤大小、形狀、間距完全一致(如0402元件焊盤尺寸均為0.6×0.3mm)。
2. 均勻印刷焊膏:鋼網兩端開孔尺寸一致,印刷壓力均勻(±1N),避免偏移導致焊膏量差異。
3. 提升溫度均勻性:回流爐采用多溫區(qū)(≥8溫區(qū))設計,通過測溫板校準各區(qū)域溫度(溫差≤±3°C),必要時調整爐內風速(5-8m/s)。
無鉛錫膏缺陷的預防需從焊膏選擇、工藝參數(shù)、PCB設計三方面綜合控制:
焊膏需匹配應用場景(如高活性、高觸變、低氧化風險);
回流焊曲線需精準控制預熱速率、峰值溫度、冷卻速率;
PCB與鋼網設計需適配元件尺寸,減少先天缺陷風險。
通過“試焊-檢測(X-Ray、切片)-調整”的閉環(huán)驗證,可顯著降低缺陷率,尤其在汽車電子、工業(yè)控制等高可靠性領域需嚴格執(zhí)行。
上一篇:詳解無鉛錫膏的回流焊溫度曲線優(yōu)化策略
下一篇:低溫無鉛錫膏:解決熱敏感元器件的焊接難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