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解無鉛錫膏的合金成分及其對焊接可靠性的影響
來源:優(yōu)特爾錫膏 瀏覽: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02
無鉛錫膏的合金成分以錫(Sn)為基體,通過添加銀(Ag)、銅(Cu)、鉍(Bi)、鋅(Zn)等元素形成不同合金體系,成分比例直接影響焊接溫度、焊點力學性能、抗疲勞性等關鍵可靠性指標。
主流合金體系的成分特點出發(fā),解析其對焊接可靠性的具體影響:
主流無鉛錫膏合金體系及成分特點;
無鉛錫膏的合金設計核心是在剔除鉛(Pb)的同時,盡可能接近有鉛錫膏的焊接性能(如熔點、潤濕性、韌性),目前商業(yè)化應用最廣泛的有四大體系:
1. Sn-Ag-Cu(SAC系列)—— 應用最廣泛的“標準體系”
典型成分:以Sn為基體(占比95%以上),添加Ag(1.0%-3.5%)和Cu(0.3%-0.7%),最常見型號為SAC305(96.5Sn-3.0Ag-0.5Cu)、SAC105(98.5Sn-1.0Ag-0.5Cu)、SAC0307(99.0Sn-0.3Ag-0.7Cu)。
成分設計邏輯:Ag提升焊點強度,Cu細化晶粒并降低熔點,兩者協(xié)同平衡“強度-脆性”矛盾。
2. Sn-Bi系列—— 低熔點場景的“專用體系”
典型成分:Sn占比42%-58%,Bi占比42%-58%(共晶點為58Bi-42Sn,熔點138℃),部分型號會添加微量Ag(0.3%-1%)或Cu(0.1%-0.5%)改善脆性。
成分設計邏輯:Bi大幅降低熔點(遠低于SAC系列的217℃),適合低溫焊接需求。
3. Sn-Cu系列—— 低成本“簡化體系”
典型成分:Sn含量99.3%-99.7%,Cu含量0.3%-0.7%(如Sn99.3Cu0.7),無Ag等貴金屬。
成分設計邏輯:用Cu替代Ag降低成本,同時保持基本焊接性能。
4. Sn-Zn系列—— 小眾“低熔點低成本體系”
典型成分:Sn占比91%-93%,Zn占比7%-9%(共晶點91Sn-9Zn,熔點199℃),部分添加Bi(1%-3%)進一步降低熔點。
成分設計邏輯:Zn替代Pb實現(xiàn)低熔點,成本低于SAC系列,但Zn易氧化。
合金成分對焊接可靠性的關鍵影響;
焊接可靠性主要體現(xiàn)在焊點力學性能(抗斷裂、抗疲勞)、工藝適應性(潤濕性、焊接溫度)、長期穩(wěn)定性(耐老化、耐腐蝕) 三個維度,成分的影響具體如下:
1. 熔點與焊接溫度—— 影響元器件耐熱性及工藝窗口
SAC系列:熔點217-227℃(Ag含量越高,熔點略升),焊接峰值溫度需240-260℃。高溫會導致兩類風險:
對耐熱性差的元器件(如塑料封裝芯片、低溫陶瓷電容)造成熱損傷(如封裝開裂、引腳氧化);
加速PCB焊盤鍍層(如ENIG)的擴散反應,可能形成脆性界面層(如Ni-Sn化合物),降低焊點可靠性。
Sn-Bi系列:熔點138-150℃,焊接溫度170-190℃,幾乎無熱損傷風險,適合熱敏元器件(如LED、柔性電路)。
但Bi含量過高(>50%)會導致合金熔點波動,需嚴格控制成分比例。
Sn-Cu/Sn-Zn系列:Sn-Cu熔點227℃(略高于SAC),Sn-Zn熔點199℃,焊接溫度介于兩者之間,對設備耐熱要求中等。
2. 力學性能—— 決定焊點抗應力與抗疲勞能力
焊點在使用中需承受溫度循環(huán)(熱脹冷縮)、振動、沖擊等應力,其力學性能(硬度、延展性、抗剪切強度)是可靠性核心:
SAC系列:
Ag是“強化元素”:Ag含量增加(如SAC305 vs SAC105),焊點硬度從16 HV升至20 HV,抗剪切強度從45 MPa升至55 MPa,短期承載能力提升;
但Ag過量會導致脆性:Ag在Sn基體中形成硬脆的Ag?Sn金屬間化合物(IMC),若分布不均(如粗大塊狀),會成為應力集中點,在溫度循環(huán)(-40℃~125℃)中易開裂(“熱疲勞失效”)。
實際應用中,Ag含量3%左右(SAC305)是“強度-脆性”的平衡點。
Cu的作用:細化Ag?Sn晶粒(從10μm降至5μm),減少脆性風險,同時抑制界面IMC(Cu?Sn?)過度生長(IMC厚度<3μm時可靠性最佳)。
Sn-Bi系列:
Bi是“脆性元素”:Bi在Sn中溶解度低(室溫下僅0.3%),過量Bi會以針狀或片狀析出,導致焊點延伸率僅1%-3%(SAC系列為5%-10%),抗振動和沖擊能力極差;
低溫脆性加劇:-20℃以下時,Bi的脆性凸顯,焊點易在低溫環(huán)境(如戶外設備)中斷裂,僅適合室溫、低應力場景(如消費電子內部連接)。
Sn-Cu系列:
無Ag時,焊點硬度14 HV(低于SAC),抗剪切強度40 MPa(略低),但延展性更好(延伸率8%),熱疲勞壽命比SAC305長約10%(因無硬脆Ag?Sn),適合低應力、長期運行的場景(如家電控制板)。
Sn-Zn系列:
Zn與Sn形成Sn-Zn IMC,焊點硬度18 HV,抗剪切強度48 MPa,但Zn易氧化形成ZnO,導致界面結合力弱,常溫下延展性僅4%,可靠性較差,應用受限。
3. 潤濕性—— 影響焊點成形質量
潤濕性(焊錫在焊盤/引腳表面的鋪展能力)決定焊點是否飽滿、無虛焊,成分對潤濕性的影響顯著:
SAC系列:Ag和Cu會增加合金表面張力,潤濕性弱于有鉛錫膏(鋪展面積約為有鉛的80%),需依賴高活性助焊劑(含鹵素)改善,否則易出現(xiàn)“焊盤上錫不良”“針孔”等缺陷(影響導電性和機械強度)。
Sn-Bi系列:Bi降低表面張力,潤濕性優(yōu)于SAC,但Bi易氧化,需助焊劑持續(xù)清除氧化層,否則焊點邊緣易出現(xiàn)“縮錫”(焊錫收縮,未覆蓋焊盤)。
Sn-Zn系列:Zn極易氧化(ZnO生成速度是SnO的10倍),潤濕性最差,即使使用強助焊劑,也難以避免焊點空洞,僅適合封閉環(huán)境(如真空焊接)。
4. 長期穩(wěn)定性—— 耐老化與耐腐蝕性
焊點長期使用中,合金內部會發(fā)生晶粒長大、IMC層增厚等老化現(xiàn)象,成分決定其抗老化能力:
SAC系列:Ag?Sn和Cu?Sn? IMC在125℃老化條件下,年增長率約0.5μm,當IMC厚度超過5μm時,焊點脆性明顯增加;但整體抗老化能力優(yōu)于Sn-Bi(Bi擴散速度更快)。
Sn-Bi系列:Bi原子在Sn基體中擴散系數(shù)高(是Ag的5倍),長期使用(>1000小時)會形成連續(xù)Bi層,導致焊點“脆化失效”,壽命通常短于3年(SAC系列可達5-8年)。
耐腐蝕性:SAC和Sn-Cu焊點表面易形成致密SnO?膜,耐腐蝕性較好;Sn-Zn因ZnO疏松,易被潮濕環(huán)境腐蝕(如鹽霧測試中100小時即出現(xiàn)銹蝕),可靠性最差。
成分選擇與可靠性適配;
不同合金成分的無鉛錫膏,其可靠性優(yōu)勢與短板差異顯著,需結合應用場景匹配:
SAC305:平衡強度與抗疲勞性,適合多數(shù)消費電子、汽車電子(非極端環(huán)境),是“通用性首選”;
SAC105/SAC0307:低Ag含量降低脆性,熱疲勞壽命更長,適合溫度循環(huán)頻繁的場景(如工業(yè)控制);
Sn-Bi系列:僅適合低溫、低應力、短壽命產品(如一次性醫(yī)療設備、臨時傳感器);
Sn-Cu系列:低成本+長壽命,適合家電、低端電子配件;
Sn-Zn系列:因潤濕性和耐腐蝕性差,僅在特殊低成本場景(如玩具內部簡單連接)有限應用。
無鉛錫膏的成分設計是“性能平衡術”,需在熔點、強度、脆性、成本之間找到適配場景的最優(yōu)解,才能最大化焊接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