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細介紹一下無鉛錫膏的助焊劑性能
來源:優(yōu)特爾錫膏 瀏覽: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6-16
無鉛錫膏中的助焊劑(Flux)是決定焊接質量的關鍵組分,其性能直接影響焊點的潤濕性、可靠性及焊接工藝的穩(wěn)定性。
助焊劑的核心性能、影響因素及應用要點展開詳細說明:
助焊劑的核心作用
在無鉛焊接中,助焊劑主要承擔以下功能:
1. 清除氧化物:去除焊盤、元件引腳表面的氧化層(如CuO、SnO?),為焊料潤濕創(chuàng)造潔凈表面。
2. 降低表面張力:改善無鉛焊料(如Sn-Ag-Cu)的潤濕性,使其在焊接溫度下更易鋪展形成牢固焊點。
3. 防止再氧化:在焊料熔融過程中形成保護性氛圍,隔絕空氣,避免焊料和焊接表面二次氧化。
4. 調節(jié)工藝性能:通過黏度、觸變性等特性調節(jié)錫膏的印刷性、貼裝性及回流焊接時的流動性。
助焊劑的關鍵性能指標及解析
1. 活性(Activity)——焊接能力的核心
定義:助焊劑去除氧化物的能力,通常用活化劑(如有機酸、有機胺鹽等)的類型和含量決定。
影響因素:
活化劑種類:
弱活性(如松香類、部分有機羧酸):適用于表面氧化程度低的元件(如鍍金、鍍銀焊盤),殘留腐蝕性低,但清除強氧化物能力弱。
中強活性(如鹵化物衍生物、復合有機酸):適用于普通鍍錫、裸銅焊盤,活化溫度范圍更廣,但殘留可能有輕微腐蝕性(需控制鹵素含量)。
活化溫度窗口:不同助焊劑的活化起始溫度不同(如常溫活化、100℃以上活化),需匹配回流焊溫度曲線。
例如,Sn-Ag-Cu焊料的回流峰值約217℃,助焊劑需在150-200℃區(qū)間充分活化。
測試方法:銅鏡測試(Copper Mirror Test)、潤濕平衡測試(Wetting Balance Test),評估活化后銅表面的潔凈度和焊料潤濕性。
2. 黏度(Viscosity)與觸變性(Thixotropy)——印刷與成型的關鍵
黏度: 影響錫膏的印刷精度和脫模性。
黏度過高會導致印刷圖形不飽滿、拉尖;過低則易塌陷、橋連。
無鉛錫膏助焊劑的黏度通常通過溶劑(如醇類、二醇類)和增稠劑(如松香樹脂)調節(jié),需匹配印刷設備(如刮刀速度、壓力)。
觸變性: 指助焊劑在剪切力下黏度降低、靜置后恢復的特性。
良好的觸變性可使錫膏在印刷時順利通過模板開孔,印刷后保持形狀,避免塌落或橋連(尤其適用于01005、0201等微型元件)。
測試方法:旋轉黏度計測試(如Brookfield黏度計)、觸變指數計算(靜態(tài)黏度/動態(tài)黏度)。
3. 熱穩(wěn)定性(Thermal Stability)——高溫下的可靠性
要求:助焊劑在回流焊高溫過程中需保持穩(wěn)定,避免過早分解或碳化,否則會產生氣體(導致焊點空洞)、殘留炭化物(影響絕緣性)。
影響因素:
溶劑的沸點需高于回流焊預熱階段溫度(如預熱區(qū)溫度150-180℃,溶劑沸點應>200℃),避免過早揮發(fā)導致錫膏干裂。
樹脂和活化劑的熱分解溫度需高于峰值溫度(如>230℃),減少高溫殘留。
測試方法:熱重分析(TGA)、差示掃描量熱法(DSC),評估助焊劑在升溫過程中的質量損失和熱反應區(qū)間。
4. 殘留特性——可靠性與環(huán)保的核心
殘留量與腐蝕性:
助焊劑殘留若具有吸濕性或酸性,可能導致焊點周圍電化學腐蝕(如漏電、樹枝狀生長),尤其在高濕度環(huán)境下。
無鉛工藝中常用“免清洗”助焊劑,其殘留需滿足:
絕緣電阻(SIR)≥10?Ω(IPC-TM-650測試);
表面絕緣電阻(SIR)測試后無漏電或腐蝕痕跡;
氯離子含量<0.01%(無鹵標準),避免鹵化物殘留腐蝕。
清洗性:若需清洗,助焊劑殘留應易溶于水基或溶劑型清洗劑,避免殘留堵塞微小孔徑(如BGA焊球間隙)。
環(huán)保要求:符合RoHS、REACH等標準,限制鹵素(Cl、Br)、VOC(揮發(fā)性有機物)含量,例如無鹵助焊劑的鹵素總含量<0.5%。
5. 潤濕性能(Wettability)——焊點質量的直接體現
定義:助焊劑輔助焊料在焊接表面鋪展的能力,直接影響焊點的強度、光澤度和空洞率。
影響因素:活化劑活性不足會導致焊料潤濕性差,出現焊球、不潤濕(Non-Wetting)或半潤濕(Partial-Wetting)現象;
助焊劑中表面活性劑的含量可降低焊料表面張力,改善潤濕角(理想潤濕角<20°)。
測試方法:潤濕平衡測試(JIS Z 3198-6)、座滴法(Sessile Drop Test),測量焊料在銅表面的鋪展面積和潤濕角。
助焊劑成分與性能的關系
助焊劑通常由以下組分構成,各成分對性能的影響:
1. 樹脂(基體):如松香(Rosin)、合成樹脂,提供黏附性和熱穩(wěn)定性,調節(jié)黏度和觸變性。松香基助焊劑殘留絕緣性好,適合免清洗;合成樹脂可提升高溫穩(wěn)定性。
2. 活化劑:
有機酸(如己二酸、癸二酸)、有機胺鹽、鹵化物(如NH?Cl衍生物,僅用于中活性助焊劑),決定活性強弱和活化溫度。
3. 溶劑:
乙醇、丙二醇甲醚(PM)等,調節(jié)黏度和觸變性,控制錫膏的印刷和保存性能(溶劑揮發(fā)過快會導致錫膏干結,過慢則影響固化)。
4. 添加劑:
表面活性劑(改善潤濕性)、觸變劑(調節(jié)觸變性)、抗氧化劑(防止焊料氧化),優(yōu)化綜合工藝性能。
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助焊劑性能選擇
消費電子(如手機、PCBA):
需求:高密度元件、免清洗、高可靠性。
推薦:中活性無鹵助焊劑(如松香基+有機羧酸),低黏度、高觸變性,殘留絕緣性優(yōu)異(SIR≥101?Ω)。
汽車電子/工業(yè)控制:
需求:耐高溫、抗振動、長壽命(抗腐蝕)。
推薦:高活性無鹵助焊劑,熱穩(wěn)定性強(TGA失重≤5%@250℃),殘留需通過85℃/85%RH高濕測試,無漏電風險。
功率器件/高散熱元件:
需求:低空洞率、高導熱性。
推薦:高活性助焊劑(如含胺類活化劑),潤濕速度快,減少焊點空洞(空洞率<5%),必要時配合氮氣回流改善潤濕性。
高頻/微波元件:
需求:低殘留損耗、無導電顆粒。
推薦:超低殘留助焊劑(如低固含量<5%),殘留介電常數低,避免影響信號傳輸。
助焊劑性能的行業(yè)標準與測試規(guī)范
IPC-J-STD-004C:助焊劑分類與性能要求(按活性、鹵化物含量、清洗性分級)。
IPC-TM-650:一系列測試方法(如2.3.32表面絕緣電阻、2.4.19潤濕平衡)。
JIS Z 3197:日本工業(yè)標準,規(guī)定無鉛焊料用助焊劑的性能指標。
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1. 焊點空洞多:
可能原因:助焊劑熱穩(wěn)定性差,高溫分解產生氣體;黏度偏低,焊料流動時包裹空氣。
解決方案:更換高沸點溶劑的助焊劑,或提高觸變性減少流動中的氣泡卷入。
2. 焊盤腐蝕:
可能原因:助焊劑殘留酸性強,或鹵素含量超標。
解決方案:選擇無鹵、低酸值(酸值<1.0 mgKOH/g)的助焊劑,或增加清洗工藝。
3. 印刷塌陷/橋連:
可能原因:助焊劑觸變性不足,印刷后黏度恢復慢。
解決方案:調整助焊劑觸變劑含量,或優(yōu)化印刷參數(如降低刮刀速度、增加脫模延遲時間)。
無鉛錫膏的助焊劑性能是焊接工藝的“靈魂”,需從活性、黏度、熱穩(wěn)定性、殘留特性等多維度匹配產品需求。
選擇時不僅要關注單一性能,更需結合工藝條件(如回流溫度曲線、清洗能力)和可靠性要求,通過標準測試驗證其適用性,以確保焊點質量和長期穩(wěn)定性。
上一篇:根據不同的產品需求,如何選擇合適的無鉛錫膏
下一篇:詳細介紹一下無鉛錫膏的合金成分